光伏史上三大具有广泛影响的破产重整案涉及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和保定天威,这三家企业均因行业波动、过度扩张及债务问题陷入困境,其破产重整过程对光伏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具体案例分析:
1. 无锡尚德:从全球第一到二次破产重整
背景:
无锡尚德由“中国光伏教父”施正荣于2001年创立,2005年成为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2010年以1.5GW组件出货量登顶全球第一。然而,过度依赖欧美市场、技术路线失误(如押注薄膜电池失败)及行业恶性竞争导致其迅速衰落。
破产重整过程:
首次破产(2013年):受金融危机、欧美“双反”调查及国内补贴退坡影响,无锡尚德债务高达170亿元,最终由顺风光电接盘,施正荣辞任董事长。
二次破产(2025年):尽管曾短暂恢复元气(2020年重回全球前十),但行业集中度提升、价格战加剧及内部管理问题(如频繁人事动荡、诉讼缠身)使其再次陷入困境。2025年5月,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裁定其预重整,债权人需在7月16日前申报债权。
新托管方介入:厦门建发集团曾托管无锡尚德,但未能扭转局势。2025年7月,弘元绿能宣布合作托管,试图通过“联合操盘”模式盘活资产,但需应对债务规模未公开、历史包袱沉重等挑战。
影响:
无锡尚德的兴衰折射出中国光伏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整合的历程,其破产重整案例为行业提供了风险警示。
2. 江西赛维:从IPO神话到强裁重整
背景:
江西赛维由彭小峰于2005年创立,2007年以4.69亿美元融资额创下中国新能源领域最大IPO纪录,市值一度超百亿美元。然而,其激进扩张策略(如规划2000MW产能)及对硅料市场的误判埋下隐患。
破产重整过程:
债务危机爆发(2012年):受金融危机、产能过剩及欧美“双反”影响,赛维股价暴跌90%,市值缩水至不足10亿美元,债务总额近250亿元。
重整方案争议:2015年,赛维提出重整计划,但普通债权清偿率仅6.62%,引发债权银行强烈反对。尽管新余中院强制裁定批准,但银行损失超200亿元,重整方案执行困难重重。
行政主导色彩:重整过程中,地方政府及国开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但行政干预未能根本解决债务问题,反而加剧市场对“强裁”合理性的质疑。
影响:
江西赛维的案例揭示了光伏行业盲目扩张的风险,其重整方案中债转股、清偿率过低等问题成为行业反思的焦点。
3. 保定天威:国企首例债券违约与破产重整
背景:
保定天威作为国内首家涉足新能源的国企,曾被视为行业标杆。然而,其对上游硅料项目的过度投资(如天威硅业规划年产3000吨晶硅)及海外扩张(如控股美国Hoku公司)导致资产负债率飙升。
破产重整过程:
债务危机显现(2011年):天威硅业停产技改,保定天威计划投资近10亿元改造,但最终净亏损达11.68亿元,2014年申请破产。
债券违约与重整失败:2015年,保定天威成为首家债券违约国企,其重整计划因债权人不满清偿率(30%清偿率、8年偿清期)而遭否决,破产重整陷入僵局。
海外投资损失:天威新能源对Hoku公司的投资因后者破产而血本无归,进一步加剧债务危机。
影响:
保定天威的案例凸显了国企在新能源领域投资的风险,其债券违约事件也引发了市场对国企信用风险的重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