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政策退坡后,光伏行业在技术迭代、市场内卷与全球化竞争中面临挑战与机遇,需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升级和政策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下为具体分析:
政策退坡:行业进入市场化深水区
补贴退坡冲击:光伏项目全面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电价由市场竞价形成,电站投资收益率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观望情绪浓厚,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资策略重新审视,需求陷入真空期。
政策细化需求:行业呼吁政府加快落实政策细则,明确分布式光伏入市规则,避免政策真空期导致的投资停滞,同时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如绿电ABS、碳配额质押贷款等,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
技术迭代:N型电池与少银化技术引领降本增效
N型电池崛起:2025年N型电池(TOPCon、HJT)渗透率超60%,钙钛矿电池量产效率或突破26%,组件功率超600W,推动度电成本降至0.25元以下。钧达股份N型TOPCon电池总产能达40GW,出货占比超90%,平均量产转换效率提升至26.5%,单瓦非硅成本降低约30%。
少银化技术突破:银浆作为光伏电池的第一大非硅成本,少银/无银化技术成为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向。帝科股份和聚和材料等企业在铜浆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有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市场内卷: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竞争加剧
产能过剩压力:2025年制造端产能超1100GW,全球需求仅600GW,组件价格一度跌破成本线,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2024年光伏板块收入同减21%,归母净利润同减118%,行业亏损面持续扩大。
区域竞争分化:江苏、广东、山东等省份光伏相关企业集中,市场竞争激烈。分布式光伏“红区”因电网承载力不足暂停审批,增量项目需配储10%以上,储能成本高、回收周期长,企业投资意愿低。
全球化竞争:贸易壁垒与本地化布局并行
贸易壁垒挑战: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多种关税,加上反补贴税(CVD)、201关税和301关税,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到美国的总关税大幅飙升。同时,美国对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发起的调查进一步限制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运营。
本地化布局突围:钧达股份在阿曼投建5GW高效电池生产基地,总投资额高达20亿元人民币,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计划共投资建设年产10GW高效光伏电池产能,项目分两期实施。2024年公司海外销售占比从4.69%增长至23.85%,2025年一季度飙升到58.00%,完成亚洲、欧洲、北美、拉丁美洲、澳洲等新兴市场客户开拓、认证,并与国内外市场主流客户建立稳定合作。
应对策略:技术创新、模式升级与政策协同
技术创新驱动:加速N型电池、钙钛矿等高效技术产业化,通过技术迭代降低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同时,探索“光伏+储能+氢能”一体化项目,提升能源综合利用率。
模式创新拓展:工商业场景开发“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参与电力市场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获取额外收益;户用场景推出高端定制化产品,提供能源管理、智能运维等增值服务;绿电交易与高耗能企业签订长期购电协议(PPA),锁定收益,对冲电价波动风险。
政策协同支持:呼吁政府细化地方实施细则,明确分布式光伏入市规则,避免政策真空期导致的投资停滞。同时,推动金融工具创新,如绿电ABS、碳配额质押贷款等,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