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八批项目名单概况
共42个项目入选,总规模420.02MW,分为三类:
工业企业类:35个(占比83.3%),如豫东南高新区光储充检超充站项目;
增量配电网类:1个;
其他类:6个(含农村作坊、整村开发等场景)。
项目按能源类型划分:
光伏:173.77MW(占比41.4%);
风电:246.25MW(占比58.6%)。
二、项目核心特点
储能配置差异化
增量配电网:需配置不低于新能源规模15%的集中式独立储能;
生产企业:按不低于新能源装机功率20%、时长≥2小时配置储能;
整村开发:储能配置比例≥50%,保障自供电比例≥80%。
应用场景多元化
工业企业:覆盖河南7大万亿级产业集群,通过自发自用降低用电成本;
农村作坊:利用屋顶光伏满足作坊生产和家庭用电需求;
整村开发:构建智能微电网,提升乡村能源自给能力。
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
审批简化:允许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明确开工时限(光伏6个月内开工,风电12个月内核准并开工);
技术融合:结合绿氢、绿色甲醇等备用电源,保障局部电力稳定运行;
金融支撑:绿色金融政策支持,缓解项目资金压力。
示范意义突出
降碳增效:信阳首批11个示范项目年发绿电2800万千瓦时,降本720万元,减碳2.2万吨;
模式推广:为全国提供“源网荷储一体化”可复制路径,助力电力体制改革。
三、创新点与示范价值
政策引导:河南省率先出台细则,明确储能配置标准,量化碳控指标;
场景覆盖:从工业到农村,实现多领域突破,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市场驱动:结合绿电交易、合同能源管理,激发社会资本参与;
技术集成:整合电化学储能、微电网等技术,提升系统灵活性。
总结
河南第八批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通过差异化储能配置、多元应用场景、政策技术创新,不仅助力本地能源转型,更为全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示范。未来需关注项目实际运营数据,评估其在提升新能源消纳率、降低用电成本等方面的长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