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退坡政策对光伏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短期影响
抢装潮与价格波动
抢装潮:补贴退坡倒计时引发“抢装潮”,例如2025年6月30日后分布式光伏补贴大幅下降,导致Q1国内新增装机达120GW,其中分布式占比60%。
价格波动:抢装潮刺激组件价格飙升,从2024年底的0.95元/W涨至1.1元/W,涨幅15.8%。
企业利润压缩
补贴退坡直接导致项目收益下降,例如工商业屋顶项目投资回报率下降约15%,回本周期延长2-3年。
部分企业毛利率下滑,如晴天科技2020-2023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毛利率从32.13%降至18.34%。
市场供需失衡
短期需求透支,下半年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例如2025年Q1装机量已占全年预期的60%,下半年需求可能锐减至80GW。
二、长期影响
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
补贴退坡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升级降低度电成本,例如N型TOPCon+HJT技术叠加使系统成本再降30%。
高效组件需求增长,头部企业如隆基、晶科中标价突破0.7元/W,部分高效TOPCon组件报价高达0.72元/W。
市场结构转型
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平价上网时代到来。例如2025年分布式光伏需配置储能,山东、浙江要求配置0.3-0.4元/W储能。
绿证交易崛起,2025年市场规模超500亿元,未来或与碳配额挂钩。
企业分化与行业整合
具备技术、成本及全球化能力的龙头企业(如通威、晶澳科技)有望主导市场,行业集中度提升。
高负债、技术落后及高库存企业面临淘汰风险,例如钧达股份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5.91亿元。
三、政策应对与企业策略
政策优化建议
短期保留一定地补,完善碳交易和绿证交易机制,探索互利共赢合作开发模式。
明确补贴退坡依据,加快补贴拖欠问题解决。
企业应对策略
聚焦政策红利受益者,如逆变器企业(阳光电源、华为数字能源)和HJT/钙钛矿厂商。
避免高负债、高库存及高估值企业,关注现金流稳定、技术领先的电站运营商(三峡能源、太阳能)。
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
加速TOPCon、BC、HJT等技术迭代,推动TBC、HBC等技术融合。
拓展海外市场,应对美国贸易壁垒和欧洲政策波动,例如TCL中环收购Maxeon以拓展高壁垒市场。
四、风险与挑战
需求透支风险
抢装潮后可能出现需求断崖式下跌,例如2016年“6·30”抢装潮后组件价格暴跌40%,行业寒冬持续两年。
产能过剩与价格战
全球组件需求约600GW,而产能高达1200GW,过剩率100%。低价中标现象仍存,部分二三线厂商报价低至0.65元/W,质量风险陡增。
政策不确定性
分布式光伏政策调整,如工商业项目取消全额上网、6MW以上项目仅限自用,导致部分开发商暂缓项目开发。
多地分布式光伏参与市场化交易的政策使收益不确定性增加。